隨著央視綜藝《國家寶藏》的走紅,不少人認識了故宮的鎮館之寶——各種釉彩大瓶“瓷母”。乾隆年間,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職到景德鎮督辦官窯30年,至1756年去世,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瓷母”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個86cm高的大瓶器集高溫低溫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體,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瑯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等15種施釉方法,16層紋飾,頸部對稱夔耳,腹繪12扇開光圖案,包括“三羊開泰”、“太平有象”等畫面,燒造工藝繁復至極,至今無法復制。
彌足珍貴的“瓷母”喚起了許多人對瓷器的熱愛。一件上好的瓷器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高溫低溫色釉、釉上彩釉下彩分別是什么工藝?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瓷器特征又有什么不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中國陶瓷博物館中找到答案。
走進陶瓷的大千世界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專題性陶瓷博物館。它坐落在西市區美麗的昌南湖畔,收藏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漢唐以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珍品重器,涵括了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長河中的代表品種。館內共設有八個展示廳,分朝代陳列展示了歷代陶瓷珍品,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紅,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類顏色釉瓷,清代的數十類精品陶瓷等等,其近現代和當代景德鎮陶瓷珍品為陶瓷館所特有。
八月的天氣鑠石流金,即使在樹蔭下也能感覺得到風是滾燙的,馬路上滿是撲面而來的熱浪。相比之下,涼爽的陶瓷博物館便儼然成為了人們游玩避暑的夏日天堂。在現場,不少市民紛紛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孩子們圍繞著導覽機器人開心地聊著笑著,一時間為肅靜的博物館帶來了不少生氣。旁邊,還有不少大人默默地站在展柜前欣賞著瓷器,并不時拿出手中的相機拍下照片作為留念。
在一套十二花神杯陳列展柜前,來自北京的彭先生駐足良久。“我最喜歡這套十二花神杯,”彭先生說道,“它出自清朝康熙年間,12件為一套,一杯一花,杯壁一面繪畫,另一面題詩,每只杯上繪一種應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題上相應的詩句,所以叫做‘十二花神杯’。幾百年前就能做出工藝這么純熟的作品,實在是難得。”說著,彭先生忍不住翻出手機里的照片,對比觀賞起來。
一旁,講解員正按照參觀路線,耐心地為游客一一介紹著博物館中的珍貴展品。“大缸燒制不容易,由于當年的大件制作受工藝制約,目前還尚未發現存世整器,這個宣德青花大龍缸,是我市一位叫做羅國新的市民捐贈給博物館的……”作為博物館里唯一可以觸摸的明清瓷器,大龍缸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眼球。據介紹,羅國新本是一位仿制瓷器的小商販、小作坊老板,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收集瓷片,后來他決定以搶救收集修復古瓷片為己任,并將古董商出價幾百萬元求購的大龍缸無償捐贈給景德鎮陶瓷博物館。他向館方提出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用玻璃罩著大龍缸。這樣的話,參觀博物館的游客們就可以近距離接觸大龍缸,親手感受一下明朝瓷器的質感和手感。
領略瓷都精品風采
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行業非常繁榮。這里的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代表性產品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中國陶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青花牡丹紋梅瓶便是一件經典的青花瓷器。它以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相較于“瓷母”精致炫麗的外觀,元代青花牡丹紋梅瓶顯得低調不少。這款梅瓶小口,豐肩,收腹,器身至上而下繪五層紋飾。肩上覆蓮瓣紋,內繪八寶紋,腹部繪纏枝牡丹,下腹繪仰蓮瓣紋。整件器物層次多,紋飾滿,釉色青白,青花發色濃郁。
“博物館里的寶貝真的太多了,”市民王女士不止一次地帶孩子們走進陶瓷博物館,她說:“總體來說就是精、奇、巧,讓人嘆為觀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走進博物館,通過日常參觀游覽以及參加“博物館之夜”等活動,市民們既能詳細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藝、發展歷史,各個時期瓷器的發展特征等,近距離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還能透過這些瓷器更深入地了解景德鎮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對于我來說,博物館為我和家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邊玩邊學習陶瓷歷史的場所。”王女士說道。